弘扬传统技艺 制造芳香生活 ——记州级非遗项目传统香制作技艺
- 来源:民族日报·中国临夏网
- 时间:2023-09-01 07:26:51
产品展示
(相关资料图)
王新平在制作盘香
晾晒
加压机器
线香包装
无烟香包装
八坊十三香
制香精油
香炉
称重包装
记者马健 刘刚林
香饰品、香膏、草本药香、养生香……香,从古至今都与人们的生活相伴,从驱虫辟疫到怡情、养性、祛疾,体现出人们对自然的了解、对芳香的认知和对健康养生的追求。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香文化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。近年来,传统香品逐渐以文创产品等形式重新进入大众视野。临夏市新平传统香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王新平认为,将非遗项目运用到生活中,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。
近日,记者走进位于临夏市枹罕镇江牌村的新平制香有限责任公司,一进入厂区,一缕缕混合着药草味道的淡淡香气扑鼻而来,清新而不黏腻。车间办公室里,王新平熟练地从罐中取出不同香料,配伍、混合研磨……不一会儿,一个线香包就做好了。
“原材料均为草本类,我们的香品制作一直沿袭‘传统香制作技艺’,采用天然优质的原材料,融合传统香方及现代制香技艺开展香品制作加工,制香技艺到我这辈已传承经历了三代。”王新平向记者介绍说,“在我的爷爷和父辈那个年代,制香,与其说是一种爱好,不如说是为了能够生存、吃饱肚子。当时,香主要用于汉、回、藏等各民族生活需求方面,制香作坊的产生为大家提供了方便。”
2014年,王新平注册成立了集香品研发、生产、加工、销售于一体的公司,从过去传统的手工作坊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制香企业。公司现有员工76人,年产值达2500余万元,注册有“瑰花牌”“香国公”“古枹罕”“河州牡丹”“大庙山”五个商标,主要生产草本药香、养生香、卫生香、蚊蝇香、芭兰香等10个系列、30余种熏香,销售市场以西北五省区为重点,辐射西藏、四川、湖北、云南等地区,已申请产品外观专利13项、实用新型专利5项。2020年,王新平入选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香制作技艺传承人,企业先后被授予甘肃省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、甘肃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、东西部扶贫协作合作企业、甘肃省省级工业设计中心、甘肃省传统香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企业等荣誉称号。
据王新平介绍,秉承“美在天然、贵在纯真”的制香理念,新平传统香品的制作有确立香方、选取香材、炮制香材、研磨过筛、搅拌等工序,然后经加压将搅拌好的料从模具孔中挤出,这是制香的主过程。之后将挤出的香条直接传送到线香架上,再经二次传送,整理后晾晒或烘干,就是成品香了。
“搅拌在整个制香过程中很关键,决定香的品质,这需要经验。要先把材料搅拌均匀后加水,料内不能含有空气,空气在制香的挤压过程会使香断条。整个过程比例、水分要适当,太干易断裂,太湿易变形,搅拌要均匀。”王新平告诉记者,制香每个步骤都很重要,环环相扣,有时候就算按照既定的香方和比例,每个人做出来的味道也不一定完全一样。
除了制作一些传统香品,王新平不断寻求创新,抢抓临夏旅游高质量发展机遇,在临夏市八坊十三巷和茶马古市设立融销售与体验于一体的体验店,针对外地游客打造了一款伴手礼产品,命名为“八坊十三香”,这一香产品,充分体现临夏传统文化和现代工艺的结合。介绍该香产品的广告语中写道:“河湟雄镇源流长,民风浓郁美名扬。丝路传情话友谊,情注八坊十三香。”王新平希望通过八坊十三巷这一旅游胜地,在非遗中融入创意、在传统中融入个性,打造首家以社交、体验为主的香文创店铺,让游客深层次了解临夏香文化,创新临夏文创伴手礼“新文旅+新零售”文旅商业新业态,让临夏非遗文化更紧密地融入人们的生活,进一步实现非遗文化产业的升级。
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,王新平觉得坚守此项目的传承是一种使命。“传统文化都是厚积薄发的,虽然在开展具体工作中遇到过瓶颈,但我相信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看见成效。”他认为,传统香品的制作及运用发展前景可期,希望在展示展览、宣传普及等方面得到政府更多支持,通过不断宣传推广,用香来守护非遗精神,守住民族自信,守住文化根脉。
编辑:马少华责任编辑:孔令定
关键词: